中國的1米的基準,它到底有多長
1985 年中國用自己研制的碘吸收穩(wěn)定的 0. 633μm 氦氖激光輻射來實現國標長度基準。但是這樣的基準并不適合測量,我們一般都是用各種測量儀進行測量。為了保證量值統一,應該有什么方法可以把長度基準的量值盡量精確地傳遞到測量長度的儀器和工件上去。 測量長度最重要的是要有統一的標準,中國采用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米 (英文符號m)。 而在測量中,很少用到m,比如機械制造常用的長度單位是毫米 (英文符號mm), 1m =1000mm; 如果是精密測量,我們還需要比mm還小的精度,我們再把1mm再分成1000份,每一份1μm,稱它為微米, 1mm = 1000μm。 當然還有超精密測量,微米都不夠用了,那我們繼續(xù)把1μm分為1000份,每一份用納米 (nm)表示, 1μm = 1000nm。 這是我小時候就沒有搞懂的問題,其實米的標準也是隨著技術進步也在不斷的完善。米的定義始于 1791 年的法國, 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米, 并制成一米的基準尺。這個基準尺定義在當時已經夠用,而在1889 年在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人們放棄了這把基準尺,而采用熱脹系數更小銥合金制成具有刻度線的基準尺作為基準。而技術的飛躍發(fā)展,1983年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對米的長度進行重新定義: “ 米是光在真空中1 / 299792458s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 中國的1米的基準,它到底有多長 |